动物对死亡的反应:从守夜到同类相食

动物对死亡的反应:从守夜到同类相食
猴子背着死去的后代。图片来源:uux.cn/gulfu photography by Getty Images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大众科学》(劳伦・勒弗):生活中几乎没有必然性。其中之一(除极少数例外)是死亡。除非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淡水息肉或怪异的水母,否则出生就是死亡的保证。人类已经制定了自己复杂的应对策略来应对这一黯淡的生物现实――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一些考古发现甚至表明,人类的死亡仪式早于智人,在尼安德特人和其他已灭绝的古人类中发现了埋葬和葬礼习俗的证据。但是,动物王国的其他部分呢?非人类动物是如何理解和应对死亡的?
答案取决于物种、个体和环境。威廉玛丽学院人类学荣休教授、《动物如何悲伤》一书的作者芭芭拉・J・金说:“动物对死去的同伴或群体成员的反应多种多样。”。从金描述的令人心碎和明显的情绪表现到务实和预先编程,科学家们记录了动物对死亡的各种反应。
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动物学家和人类学家AndréGonçalves说,进化或比较死亡学是“对非人类动物死亡和死亡的科学研究”。他解释说,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就对动物如何看待死亡进行了理论化,但正式的研究是有限的。慢慢地,随着年轻学科的出现,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每一个新的死亡学观察都揭示了我们自己的行为可能来自哪里,并引发了新的问题。
动物对死亡的反应:从守夜到同类相食
白色的绵羊嗅着死去的小羊。图片来源:uux.cn/Arterra/环球图片社,盖蒂图片社
不愿放手
伦敦大学学院进化人类学副教授Alecia Carter多年来一直在纳米比亚的同一野外研究狒狒。她和她的同事们多次目睹母狒狒背着死去婴儿的尸体。起初,她并不觉得这种行为令人惊讶。“这很有道理,”她说,也就是说,直到她看到一个孤儿、已故婴儿被该组织的其他成员抱着。“我真的不明白是什么促使一个没有与那个婴儿建立联系的人抱着那个婴儿。”于是,她开始仔细研究。
在她的研究中,她发现这种“携带婴儿尸体”的行为在灵长类动物中是多么普遍。“只有少数物种没有发生这种情况的报道,”她说,通常有明确的生理原因,就像狐猴不太适应携带后代一样,因为它们活着的幼崽能够很好地依靠自己。
根据Carter于2021年共同撰写的一项研究,携带尸体在类人猿和大型灵长类动物中最为普遍,在婴儿死于非暴力死亡(如疾病)时最为常见。携带婴儿的时间长短因物种、婴儿年龄和其他因素而异,但在某些情况下,黑猩猩会继续携带已故婴儿超过100天。而且不仅仅是灵长类动物。大象、野狗甚至鲸目动物也有携带婴儿尸体的记录,比如2018年,一位逆戟鲸母亲在近1000英里的海洋中支撑并抱着死去的幼崽17天。
虽然有理论,但目前尚不清楚动物为什么会这样做。一种观点认为,动物父母不知道他们的后代已经死了。然而,金和卡特都表示,这是一个不太可能的解释。金解释说,通常,运送尸体需要付出超出正常范围的巨大努力,因此这种行为并不是常规行为的延续。此外,卡特补充道,母亲们似乎“很快”就“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对待尸体”和活婴儿。
在卡特看来,携带婴儿尸体可能是母亲和后代形成的紧密联系的结果。她说,这种依恋一旦建立,“真的很难打破”,而且可能有一种先天或认知反应在起作用,迫使母亲即使是死去的后代也要保持亲密。从金的角度来看,解释各不相同,但在携带尸体构成重大行为转变的情况下,这可能归结为一些熟悉的情绪。金说:“悲伤不仅仅是人类的事情,快乐、悲伤或恐惧也是如此。”。一位抱着死去的孩子的母亲可能只是在悲伤。她说:“我们人类被其他思考和感受的物种包围着”,这应该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如何对待动物及其栖息地。
然而,无论是亲密的关系还是母亲的悲伤,都不一定能解释这个群体所携带的孤儿狒狒。“观察性研究只能让我们走到这一步,”卡特说,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她补充道:“我们还处于这个领域的起步阶段。”。
守卫、照料和守夜
携带尸体并不是动物表现出的唯一关心。在许多物种中,动物被观察到在熟悉的尸体附近呆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某种动物守夜活动中保护它免受潜在的食腐动物的伤害。金说:“有时幸存的群体成员会不遗余力地保护尸体。”。
有记录显示,长颈鹿妈妈一次站在死去的后代身边或附近好几天。美洲各地都有类似猪的驮畜,在它们死亡后的10天里,有人用相机拍到它们参观并保护一名死去的成员的尸体。该剧团赶走了郊狼,并间歇性地用鼻子和推搡它们倒下的同伴的尸体。研究人员还目睹了黑猩猩梳理甚至清洁尸体的牙齿。
动物对死亡的反应:从守夜到同类相食
悲痛的非洲象哀悼死去的家庭成员。图片来源:uux.cn/E+via Getty Images
非洲象以其“葬礼”而闻名,有记录的例子表明,许多人,甚至是与死者无关的人,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探望尸体。Gonçalves说,在某些情况下,大象甚至可能埋葬死者,“但这些报道很少,”他补充道,他质疑大象的死亡反应是否符合人类参与的正式仪式的标准。
除了哺乳动物,一些鸟类,尤其是那些建立长期关系的鸟类,也会与同龄人的身体呆在一起。轶事证据表明,鸭子会在死去的配偶尸体附近甚至身上停留一段时间。告诉讲述了在动物保护区被救的两只鸭子的故事,它们“是快朋友”,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亲密关系。她说,当其中一人死亡时,幸存者“把自己裹在”尸体上,后来变得孤僻。
尸体处置
尽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许多类型的动物确实对亲属的死亡有情绪(甚至压力激素)反应,但并非每个物种都是如此。在一些动物身上,对死亡的反应要实际得多。
动物对死亡的反应:从守夜到同类相食
蚂蚁携带着一只死蚂蚁。来源:uux.cn/Deposit Photos。
蚂蚁、白蚁和蜜蜂等群居昆虫在死者面前会突然行动起来。在大多数情况下,蜂巢或巢穴的成员会很快将尸体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要么将其转移到其他地方,埋葬,要么在某些情况下吃掉它。Gonçalves说,同样生活在母系群体中的裸鼹鼠也有类似的行为――将尸体留在密封的“垃圾堆”中。
在这些情况下,科学家们假设这种“卫生”做法有助于保护蚁群的其他部分免受潜在疾病的侵害――清理蚁群只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对蚂蚁和白蚁的实验表明,气味是这种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死去的昆虫会释放一种化合物,引发幸存者采取行动。事实上,卡特说,喷洒了这些致命气味的活昆虫将像对待尸体一样被对待,并被从群体中移除。
杀手好奇心
在其他情况下,死亡似乎是某些物种的学习经历。乌鸦科鸟类,包括松鸦、渡鸦和乌鸦,已知会发出警报,然后聚集在同类鸟类的尸体周围,形成“刺耳的聚集”,持续时间可达30分钟。卡特说,尽管有时被描述为“葬礼”,但研究人员假设,这些互动的目的更多的是收集信息和自卫,而不是哀悼。鸟类可能会寻找并赶走捕食者,或者确定危险源,以便自己避开。一项对乌鸦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这些鸟类在与高阶决策相关的区域表现出大脑活动的增加,这是对接触死亡同种动物的反应。
其他物种在面对死者时似乎也表现出兴趣,尽管不一定是悲伤。一项相机陷阱研究记录了活袋熊在几个月内参观和检查尸体的过程。
暴力反应
当然,有些动物的行为对我们人类来说比其他动物更不讨人喜欢。众所周知,许多动物会与尸体交配,进行尸体性交或恋尸行为。科学家们在青蛙、蜥蜴、乌鸦、企鹅、海豹、海豚、猕猴和昆虫等不同群体中观察到了这种反应。
同类相食在动物中也很常见,即使是那些我们认为是近亲的动物。有人观察到黑猩猩吃着死去的亲戚的尸体。在婴儿死亡的情况下,母亲有时会吞食尸体的一部分。尽管这种罕见的反应似乎与携带婴儿尸体时更常见的悲伤反应形成鲜明对比,但重要的是要记住,动物并不与我们人类有共同的禁忌,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促使了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不清楚动物是在悲伤,是在计划吃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捕食者和食腐动物,如熊和狼,经常把它们在陆地上发现的猎物尸体藏起来,把肉藏起来供以后食用。Gonçalves指出,这两个物种也被记录在不同的案例中埋葬了它们死去的幼崽的尸体。他说:“当食肉动物遇到死去的同种动物时,它们可能会将其埋葬,因为气味会触发它们的缓存反应。”。然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行为可能相当于哀悼。
卡特说,更令人困惑的是,攻击性也可以与其他类型的行为混合在一起。对黑猩猩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至少有一例黑猩猩间歇性地殴打、攻击、梳理和检查已故成年雌性的尸体。她解释说,灵长类动物以如此脱节的方式做出反应的一个假设是,它们只是对看起来像黑猩猩但行为像无生命物体的东西的存在感到震惊或不安。也许,“这只是吓坏了他们,”卡特建议。
无法解释和未知
许多动物对死亡的反应并不容易分类、描述或检测。而且,我们自己的假设往往会妨碍真正的理解。还记得那些围着死猫转的火鸡吗?尽管这看起来像是某种复杂的仪式,但这可能是对感知到的威胁有点出错的恐惧动机反应。
人类倾向于在动物身上看到自己,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将自己拟人化。金说,相比之下,科学家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人类在所有认知能力方面都是非凡的,从而倾向于过度纠正这种习惯。这两种方法都不准确。但以开放的心态进行的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可能会为持续存在的死亡谜团提供线索。
贡萨尔维斯说:“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例如,目前尚不清楚哪些物种(如果有的话)有死亡及其永久性的概念,也不清楚动物在许多情况下是如何识别死亡的。贡萨尔维斯说:“人类经常认为死与活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对于其他动物来说,这可能更像是一种模糊的、宽泛的笔触,在这种笔触中,睡眠或受伤等状态交织在一个不确定的中间地带。”
版权声明:aysz01 发表于 2024-10-24 4:00:25。
转载请注明:动物对死亡的反应:从守夜到同类相食 | 发现探索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