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开始进行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潜

户外探险 2年前 (2022) aysz01
0

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开始进行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潜

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开始进行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潜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今天开始进行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潜。上午10时,蛟龙号从母船甲板的位置成功布放到海里,开始下潜。

试验性应用航次的主要目的是进行长基线定位系统试验,下潜人员主要包括潜航员和深潜器设计人员。

“蛟龙”号海试指挥部成员、声学团队负责人朱敏说,“海水会阻碍电磁波远距离传播,所以不能用水面上的常规办法去给水下物体定位。用中低频的声波,就能在水下长距离传递信息。用这个办法可以进行水声通信,也可以给‘蛟龙’定位。”

据了解,今天海况良好,海上风平浪静。“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的下潜工作,今早6时工作人员就开始准备,9时各就各位准备下潜。整个潜次大约需要7小时,下潜和上浮各1小时,水下作业4小时,布放和回收约1小时,16时左右回收潜水器。

据了解,此次下潜的深度是1000米,可能会到1500米的深度。下潜的地方地形复杂,海底会有“崇山峻岭”的感觉,本次下潜可以积累复杂地形的下潜经验。

“蛟龙”大事记

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

突破: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

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完成海试,成功地在南海海底插上中国国旗。

第一次试潜

开始时间:2011年7月21日凌晨3点

过程:5个多小时的水下作业

试航员:崔维成、叶聪和杨波

2012年6月15日至6月30日共进行6次海试。6月27日蛟龙号第5次下潜深度达7062.68米,并成功搜寻3天前下潜深度7020米时在海底布放的标志物。

长基线高精度定位

“蛟龙”号海试指挥部成员、声学团队负责人朱敏说,“海水会阻碍电磁波远距离传播,所以不能用水面上的常规办法去给水下物体定位。用中低频的声波,就能在水下长距离传递信息。用这个办法可以进行水声通信,也可以给‘蛟龙’定位。”

在水里布放三个潜标,潜标之间相距几千米。

根据中低频声波传播时间测定“蛟龙”同三个点的距离。

“基线”这个词来自无线电学科,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潜标之间的连线。

定位的精度误差不超过一米。

“蛟龙”航行在潜标为顶点的三角形内部时,定位精度最高。

“定位有误差,这是具体海况造成的。”朱敏说,由于海水的温度、密度并不均匀,还有影响声波的障碍物,所以声波并非理想的匀速直线传播,但系统也会用算法尽量消除这一偏差。

朱敏说,包括他在内的几名中科院声学所专家将作为技术支持,帮助进行这一测试。海试指挥部将根据气象条件决定布放潜标的具体时间。

“蛟龙”号三大技术突破

1.三种自动航行

自动定向航行,驾驶员设定方向后,“蛟龙”号可以自动航行;

自动定高航行,尽管海底山形起伏,“蛟龙”号可在复杂环境避免出现碰撞;

自动定深功能,可以 让“蛟龙”号保持与海面固定距离。

2.深海精确悬停

在海底洋流等导致“蛟龙”号摇摆不定,机械手运动带动整个潜水器晃动等内外干扰下,能够做到精确地“悬停”。在已公开的消息中,尚未有国外深潜器具备类似功能。

3.水声通信技术

科学家们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解决多项难题,比如水声传播速度只有每秒1500米左右,如果是7000米深度的话,喊一句话往来需要近10秒;声音在不均匀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理想。(法制晚报)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