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大洋观山记

户外探险 2年前 (2022) aysz01
0

深海大洋观山记

海底结壳与红珊瑚

深海大洋观山记

海底沉积物与红虾

你或许见过山,或许见过海,但是,大洋几千米以下的海山,你了解吗?在蓝色的海水下,也同样有高山、平原、峡谷、暗流,现在,请跟随“海洋六号”船,到中太平洋某海山一探虚实。

当地时间8月23日,这是中国大洋23航次进行到近一半的时间,按照计划,“海洋六号”实施深海摄像。海底摄像这还是第一次出马,大家很关注。

这些天,海况并不太好,浪花翻滚,远处一排排的白狼溅起飞沫。记者得知,当天风力4―5级,浪高2米,海上作业有些困难。

年轻科考人员胡波是深海摄像作业的负责人之一,刚值玩大夜班吃过早餐睡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被叫醒,带着困意,到可视工作室协助调试海底摄像系统。后甲板的科考队员们正忙碌地准备着: 吊放浅钻,换接系统接口,开机调试。

直到中午12时,海底摄像系统准备从三层作业甲板下水,记者看到,这套系统仿如一个2米长、1米多高的飞艇,包括两个高精度水下摄像机和水下光源,以及高度计、倾角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水下定位信标等。据正在现场指挥作业的摄像项目负责人张锦炜高级工程师介绍,经过10多年来的多次改进,这套摄像系统已今非昔比,可以通过光电复合缆控制水下部分的电力供应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实现了甲板供电,甲板录制,作业时间不受限制。新的海底摄像系统还装配水下定位系统,水下摄像点的位置也能非常明确。

下水前,只见科考队员王俊珠满身油污趴在甲板上,用毛巾清洗摄像头后再用镜头纸进行擦拭。其后,A型架启动,海底摄像系统吊起,2组4位科考队员分两队从两侧用绳索将深海摄像系统牵引稳定后,深海摄像系统入水。

而在地球物理室内,导航定位组彭朝旭、黄宁从上午8时30分就开始为水下定位紧张忙碌,通过这套水下定位系统,可以准确地获知深海摄像系统所在的位置和深度,数据稳定,绝大部分时间效果令人满意,大家很高兴。

下午,进行深海摄像作业期间,由于海上风向突然变化,光纤缆被海流牵引倾斜,为避免被磨损,首席科学家助理刘方兰紧急协调,后甲板与驾驶台密切配合,顺利将设备回收水面。其后又再次下放。

“进行海底摄像作业时,对绞车操作要求很高,眼睛要时刻盯着摄像画面和绞车转轮,手要时刻握住绞车操作杆,将设备时刻保持在适当水深处,既要保证设备离海底很近,使摄像画面足够清晰,又要保证设备离底一定高度,避免触底。”首次参加远洋科考的李琪体会着,“连续进行了7个小时的绞车操作,在精力如此集中的情况下,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对绞车操作员的精神和体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还好作业过程中有傅晓洲和炜哥(张锦炜高工)替换。”

深海观山不易。进行水下定位、下放摄像系统、观测、记录,期间还要综合海流、风向等各方因素,更需要船舶驾驶、轮机配合,后甲板科考人员的高度协调,从上午8时,到晚上11时30分关闭海底舱门,“海洋六号”船科考人员们经过了15个小时的工作,完成了对中太平洋的一座平顶海山从山顶到山脚的探索之旅。

由于本航次开展的富钴结壳调查,因此,所选择的海山为可能富集结壳的平顶海山。海底摄像要从水深1000多米的平顶海山的山顶处到水深3000多米的山脚。那就让我们跟随海底摄像一起探海遨游吧!

打开系统,在海底摄像系统投射的灯光照射下,白色的“雪花”纷纷飘落,继续向下推进,高清摄像镜头传回的画面稳定、清晰。到海底了,摄像系统席卷着海流掀起了一阵浓雾很快沉静下来,一片灰白的画面上分布一些弯弯曲曲的纹路,间或有些孔洞,充满着神秘感,犹如上个世纪70年代黑白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这就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深海海底世界。

负责记录班报的高晓辉博士解释说,那些纹路应该是海底底栖生物爬过的痕迹。孔洞则是生物的藏身之处。

“看,鱼,那姿态,真叫妩媚!”科考队员王俊珠提醒着我们。画面上,一条黑色的小鱼从我们的眼前扭动着腰躯游过。

再深一些,海底又是另一幅景象了。黑色的凹凸不平的,那是深海富钴结壳,本航次科考的目标之一,低凹处覆盖着灰白色的海底沉积物。深海摄像带着我们安静掠过的前人从未到达的深处和海域。

几个小时过去了,灰白色的画面上,黑色结壳、海底沉积物交替或穿插出现,一个树杈出现在结壳的缝隙间,有着多次大洋科考经验的首席科学家助理邓希光博士解释说,那是深海红色珊瑚。

“海洋六号”以两节的速度在中太平洋公海沿预定测线慢速行进,涌浪袭来,间或有些晕眩。科考队员李琪、傅晓洲等轮换操纵着绞车,指挥万米光纤缆,牵引深海摄像系统继续向深处进发,5个小时过去了。

深海底下,深海摄像系统犹如一个外星来客,静静地缓慢地从距离海底几米的高处飞过,静寂的海底世界并没有被这群来自中国的海洋地质工作者打乱。

一只色如血红的虾从镜头下游过。此刻画面上显示水深已达3000多米。操作绞车的工程师李琪、记录班报的宋维宇博士精神为之一振。

时间已是8月24日晚上9点多,10分钟后,根据多波束测深表面,此处已是海山底部,结束摄像,回收系统。结束水下定位。此刻,已是当天的11时30分。

在地质取样工作室观看深海摄像的首席科学家何高文对记者说:“深海摄像是开展大洋科学考察的一种重要的调查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直接观察海底地貌等情况,为其他采样作业手段选择合适的采样点提供依据,提高了采样的针对性;可以圈定结核、结壳的分布范围,此外,画面中关于海底生物的分布活动等,可为环境学家提供海区环境评价的基础资料。”

从清晨到深夜,整整15个小时,科考队员们完成了对中太平洋某海山的深海摄像1条测线的作业。

记者已随船科考半月,据记者观察,几乎每次深海作业,少则三五小时,多则十几小时。科考队员于宗泽说,“海上情况瞬息万变,气候、海浪、仪器甚至人的情感,不经意间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整个航次也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大家共同解决问题中过来的。”如今,科考时间已近半,远洋科考队员在太平洋海域继续探索。

科技日报 左朝胜 国土资源报 陈惠玲

版权声明:aysz01 发表于 2022-08-09 8:02:07。
转载请注明:深海大洋观山记 | 发现探索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