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国家地理 3年前 (2022) aysz01
0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藏馆名称: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开馆时间:旧馆成立于1989年,新馆开放于2009年6月13日

  ■镇馆之宝:模式口冰川擦痕

  ■馆藏特点:我国乃至亚洲唯一建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上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

  ■藏馆位置: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

  乘公交车在“模式口东里”站下车,沿着古老的模式口大街向西走七八分钟,再向右转走一段上坡路,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崭新的银灰色建筑物,从上到下12个大字:“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20世纪50年代初,地质学家李捷在模式口勘察引水隧洞工程中,发现了第四纪早期冰川擦痕,这在长江以北基岩面上尚属首次,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在模式口冰川擦痕边上兴建了冰川遗迹陈列馆。最近,政府出资重修展馆,新馆比老馆面积扩大了五倍,展品也丰富许多。现在,请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展馆,开始这次神秘的“第四纪冰期”之旅。

  镇馆之宝――模式口冰川擦痕

  中国第四纪冰川博物馆共有两层,分为11个展厅,通过展板介绍、标本展示、光电演示、场景再现等现代手段,全方位地介绍了冰川的形成演变、第四纪冰川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京西地质结构、岩石构造等一系列自然地质知识,集收藏、陈列、研究、教育于一体。但是,有一个展厅却和其他几个都不相同――您看,这里没有任何高科技的“声光电”,只有一小段山麓,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破石头有啥好看的?别急,仔细瞧瞧,这些岩石上面有一道道沟槽,究竟是什么东西弄的?说到这儿,您肯定已经猜了个八九不离十。没错,它们就是这里的镇馆之宝――模式口冰川擦痕。

  1952年,在修建永定河引水渠的过程中,水利部高级工程师、地质学家李捷(1894年-1977年)带队到京西进行勘测。在模式口附近的翠微山南麓,他发现了一些裸露出地面的岩石,上面布满了一道道痕迹,不可能是天然形成的,显然是外力形成的擦痕。李捷以地质学家特有的敏感,把这个发现报告给了相关部门。后来,经过李四光等学者的实地考察,终于确认这些石头上的痕迹就是第四纪冰川擦痕。这一发现,强有力地证明中国拥有第四纪冰川遗迹,被称为“亚洲地质史上的光辉一页”。

  所谓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表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和一般的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不同,它能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冰川的积累需要百年、数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它不会因气候短暂变化而消亡。按冰川的形态或运动特征,可将冰川分为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两种。现在,大陆冰盖主要分布的地区有两处,您可能都听说过:南极和格陵兰岛。

  且慢,咱们北京虽说冬天寒冷,结冰下雪,可没见过啥时候有大块的冰川啊?――您先别急,北京现在的情况不等于过去的情况。在地球历史中,大规模的冰川作用明显地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当冰川形成、发展推进达到最盛的时期,人们称之为“冰期”,把两次冰期之间的时期称为“间冰期”。

  处于冰期的地球,气候干冷,寒风劲吹,冰川竞流,海平面下降,出现了大面积的荒漠,也产生了大量碎石,风积黄土,生物凋零……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第四纪大冰期”。第四纪初期(大约距今200万年前),全球很多地方都形成了大面积的冰川,直到距今1―2万年前,大部分冰川都开始融化,直至消失。目前,我们正处于间冰期,其特点是:气候温暖,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出现泥炭沼泽,生物繁荣。看来,我们人类能在最近的几千年产生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特别是近百年来的飞速发展,还真得感谢这间冰期!

  冰川对底部及两侧的岩石进行破坏的能力大大增强,最后,使得冰川底部的岩石形成了擦痕、沟槽。其实,所谓冰川擦痕,就是指冰川内的沙砾和石块的棱角,在磨光面上摩擦刻划成深浅粗细不等的条痕。

  咱们再仔细看看模式口冰川擦痕:岩石表面有许多冰川刻划成的深、细、长的擦痕,擦痕所指的方向,大多和山坡倾斜的方向一致,只在局部有少许变化。可以想象,当年这一带肯定覆盖着厚厚的冰川,四周荒凉寂静,一派凋敝景象。从那时到现在,又经过了多么漫长的时光,经过了多么巨大的变迁!这些岩石原来都是露天的,历经数万年风雨侵蚀,在新馆修建后终于被圈进了室内展厅,得到了精心的保护。看着这些穿越时空的擦痕,不知道您会有什么感受?或许会想起一个词儿――沧海桑田!

  漂亮的冰蘑菇模型

  展馆除了保存冰川遗迹外,还介绍了大量有关冰川的知识,并且辅以相应的实物或模型。您看,图片中所显示的,就是一只“冰蘑菇”的模型。

  冰蘑菇是冰川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是一根覆有石块的孤立冰柱。因为上大下小,看上去跟蘑菇似的,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说到这儿,您肯定会奇怪:好端端的石块,到底是怎么跑到冰柱上面去的?

  话说冰川的周围,如果有山脉的话,一般都会受冰川的影响,形成突兀嶙峋的角峰。角峰经常不断地往下崩落岩屑碎块。如果体积较大的石块覆盖在冰川上,它就会遮住一部分太阳辐射。当气温升高时,石块周围的冰全都融化了,它下面的冰层却因不受阳光照射而没有融化,于是就把石块“顶”了起来,也就形成了漂亮的冰蘑菇。

  看完了冰蘑菇的形成过程,您是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神秘的龟裂石

  咦,这块石头怎么看上去跟乌龟壳似的?这种石头叫“龟裂石”,名字里还真有个“龟”字,不过在这里不念“归”,要念“军”。

  展馆里面除了与冰川有关的实物和模型之外,还展出了大量珍贵的岩石标本,其中就包括这块神秘的龟裂石。应该说,龟裂石并不常见,在老百姓当中知名度也不高,估计在参观这座展馆之前,您根本没听说过它吧?

  龟裂石是沉积岩的一种,大约形成于古生代(距今约5.7―2.3亿年前)。形成这种岩石的地方,最初很可能是泥质的,有充足的水分;后来气候变得干旱,土地就干裂了,形成许多纵横交错的裂缝;当气候再次变得湿润时,这里重新被泥土覆盖,最后慢慢演化成岩石。它的外观比较特殊,看起来就像个乌龟壳,所以人称“龟裂石”。

  咱们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两块龟裂石:一块在大连金石滩,面积约10多平方米;另一块在湖南茶陵,面积35平方米。冰川遗迹陈列馆里收藏的这块龟裂石,虽然体积很小,但是质地纯正,纹路清晰,足以让我们认识龟裂石的特点。您看,石头上面有很多横竖交错的网纹,它们很可能就是当年沉进裂缝中的沙子,历经亿万年的时光,竟然构成了如此奇妙的图案!

  穿越时空

  领略猛犸象的独特风采

  喔,这头大象真气派!棕褐色的长毛,弯弯的牙,硕大的脑袋微微抬起,好像注视着远方。不过,如果您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它的头骨比现在的象短而高。而且,这种象还有一点与现在的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生活在北方严寒气候中的一种古哺乳动物,人称“猛犸象”。现在您看的就是它的模型。

  这座模型位于展馆一层,是按1:1的比例塑造的,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猛犸象的风采。猛犸象首次出现在地球上,大约是距今480万年前,而在第四纪大冰期时更是一种代表性的生物。它是脊椎动物,属于哺乳纲,长鼻目,真象科。当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四腿粗壮,脚生四趾,头部极大,嘴部长着一对弯曲的大门牙。一头成熟的猛犸象,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门齿长1.5米左右,体重可达4-5吨,而且皮厚毛长,具有9厘米厚的脂肪层――生活在冰期,肯定得有御寒的本事嘛!

  如果您看过美国电影《冰河世纪》,肯定对其中可爱的猛犸象曼尼记忆犹新。没错,在那个天寒地冻的时代,猛犸象在地球上活跃一时。它们曾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区,前苏联曾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发现了一头基本完整的猛犸象,我国东北、山东长岛、内蒙古、宁夏等地区也曾发现过猛犸象的化石。您别看它长了个傻大个儿,但并不凶猛,主要吃草和灌木叶子。当时,人类的祖先和猛犸象同期进化,它们可就倒霉了,成了石器时代人类重要的狩猎对象,在欧洲许多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绘制的它的图像。

  大约距今1万年前,猛犸象突然全部绝灭了。

  威风凛凛的剑齿虎模型

  除了猛犸象模型外,展馆内还有剑齿虎、披毛犀等第四纪冰期生物的模型,也都是按1:1的比例塑造的。其中,剑齿虎的模型威风凛凛,相信您一定会过目不忘。

  剑齿虎是大型猫科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旁支,生活在距今300万―1.5万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时期,与进化中的人类祖先共同度过了近300万年的时间。剑齿虎长着一对巨大的犬齿,足有半尺长,现在的动物当中,只有大象的牙齿比它长。为什么剑齿虎的牙要长成这副样子?因为它的捕猎对象是大型的食草动物,比如象、犀牛等,这些动物的皮既韧又厚,所以剑齿虎的犬齿必须很尖很长,才能刺穿猎物的肌肤。

  大约距今2万年以前,气候开始转暖,耐寒的大型食草动物只得向北迁移。但是,越往北草原越少,这些动物找不到吃的,也就纷纷饿死了。这样一来,剑齿虎失去了猎物,不知道吃什么了,最终悲惨地灭绝了。可是,现在为什么还能看见老虎呢?因为,现代老虎才是大型猫科动物发展的主支。

  在剑齿虎活跃的时代,现代虎的祖先还只有狸猫那样大的个头儿,专门捕食小型哺乳动物。这样,它们不会因为大型食草动物的灭绝而失去食物,更不会像剑齿虎那样灭绝,反而一点一点进化成了现代的老虎。

  看完了剑齿虎的历史,您又有什么感想呢?对了,展馆2楼还有个互动屏幕,您可以用普通话向屏幕上的猛犸象、剑齿虎、披毛犀和大角鹿提问,它们会耐心地回答您的问题,带您重温第四纪冰期的神秘风光。

北青网 侯晓晨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藏馆名称: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开馆时间:旧馆成立于1989年,新馆开放于2009年6月13日

  ■镇馆之宝:模式口冰川擦痕

  ■馆藏特点:我国乃至亚洲唯一建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上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

  ■藏馆位置: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

  乘公交车在“模式口东里”站下车,沿着古老的模式口大街向西走七八分钟,再向右转走一段上坡路,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崭新的银灰色建筑物,从上到下12个大字:“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20世纪50年代初,地质学家李捷在模式口勘察引水隧洞工程中,发现了第四纪早期冰川擦痕,这在长江以北基岩面上尚属首次,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在模式口冰川擦痕边上兴建了冰川遗迹陈列馆。最近,政府出资重修展馆,新馆比老馆面积扩大了五倍,展品也丰富许多。现在,请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展馆,开始这次神秘的“第四纪冰期”之旅。

  镇馆之宝――模式口冰川擦痕

  中国第四纪冰川博物馆共有两层,分为11个展厅,通过展板介绍、标本展示、光电演示、场景再现等现代手段,全方位地介绍了冰川的形成演变、第四纪冰川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京西地质结构、岩石构造等一系列自然地质知识,集收藏、陈列、研究、教育于一体。但是,有一个展厅却和其他几个都不相同――您看,这里没有任何高科技的“声光电”,只有一小段山麓,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破石头有啥好看的?别急,仔细瞧瞧,这些岩石上面有一道道沟槽,究竟是什么东西弄的?说到这儿,您肯定已经猜了个八九不离十。没错,它们就是这里的镇馆之宝――模式口冰川擦痕。

  1952年,在修建永定河引水渠的过程中,水利部高级工程师、地质学家李捷(1894年-1977年)带队到京西进行勘测。在模式口附近的翠微山南麓,他发现了一些裸露出地面的岩石,上面布满了一道道痕迹,不可能是天然形成的,显然是外力形成的擦痕。李捷以地质学家特有的敏感,把这个发现报告给了相关部门。后来,经过李四光等学者的实地考察,终于确认这些石头上的痕迹就是第四纪冰川擦痕。这一发现,强有力地证明中国拥有第四纪冰川遗迹,被称为“亚洲地质史上的光辉一页”。

  所谓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表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和一般的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不同,它能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冰川的积累需要百年、数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它不会因气候短暂变化而消亡。按冰川的形态或运动特征,可将冰川分为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两种。现在,大陆冰盖主要分布的地区有两处,您可能都听说过:南极和格陵兰岛。

  且慢,咱们北京虽说冬天寒冷,结冰下雪,可没见过啥时候有大块的冰川啊?――您先别急,北京现在的情况不等于过去的情况。在地球历史中,大规模的冰川作用明显地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当冰川形成、发展推进达到最盛的时期,人们称之为“冰期”,把两次冰期之间的时期称为“间冰期”。

  处于冰期的地球,气候干冷,寒风劲吹,冰川竞流,海平面下降,出现了大面积的荒漠,也产生了大量碎石,风积黄土,生物凋零……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第四纪大冰期”。第四纪初期(大约距今200万年前),全球很多地方都形成了大面积的冰川,直到距今1―2万年前,大部分冰川都开始融化,直至消失。目前,我们正处于间冰期,其特点是:气候温暖,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出现泥炭沼泽,生物繁荣。看来,我们人类能在最近的几千年产生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特别是近百年来的飞速发展,还真得感谢这间冰期!

  冰川对底部及两侧的岩石进行破坏的能力大大增强,最后,使得冰川底部的岩石形成了擦痕、沟槽。其实,所谓冰川擦痕,就是指冰川内的沙砾和石块的棱角,在磨光面上摩擦刻划成深浅粗细不等的条痕。

  咱们再仔细看看模式口冰川擦痕:岩石表面有许多冰川刻划成的深、细、长的擦痕,擦痕所指的方向,大多和山坡倾斜的方向一致,只在局部有少许变化。可以想象,当年这一带肯定覆盖着厚厚的冰川,四周荒凉寂静,一派凋敝景象。从那时到现在,又经过了多么漫长的时光,经过了多么巨大的变迁!这些岩石原来都是露天的,历经数万年风雨侵蚀,在新馆修建后终于被圈进了室内展厅,得到了精心的保护。看着这些穿越时空的擦痕,不知道您会有什么感受?或许会想起一个词儿――沧海桑田!

版权声明:aysz01 发表于 2022-08-07 23:46:26。
转载请注明: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 发现探索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