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地球uux.cn)据澎湃新闻(记者 吴跃伟):当地时间10月23日下午,全球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简称IUGS,国际地科联)在网络上公布了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的最终名录。
这些地质遗产地分布在全球56个国家,其中,位于美洲34处,位于欧洲28处,位于非洲15处,位于亚洲-太平洋-中东地区一共23处。
中国浙江长兴“金钉子”地质剖面等7个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中国是首批入选地质遗产地最多的国家之一。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在西班牙北部小城苏玛伊阿(Zumaia)举办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成立60周年”庆祝盛典上,将正式公布前述名录。
10月26日上午,我国在浙江长兴同步举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新闻发布会。该会议由浙江省长兴县主办,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迹委员会、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浙江省林业局等协办及指导。
专家表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简称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是拥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地质过程的关键区域,可作为全球对比标准,或在地球科学发展历史中意义非凡的地点,代表该地质遗产地具有国际最高地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并得到有效保护。从入选的名单来看,涵盖了全球大量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等著名区域中重要的地质遗迹,如美国黄石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米兰科维奇不整合面、德国索伦霍芬化石库、非洲坦桑尼亚早期人类遗址等。
中国7地入选全球首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
首批入选的7个中国地质遗产地分别是:珠峰奥陶纪岩石、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云南石林喀斯特、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它们分别属于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这些遗产地涵盖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地理学、地貌学等领域。
专家表示,中国本次入选的7个地质遗产地,是我国地质遗迹的杰出代表,多数位于世界(国家)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和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其科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并且其优良的保护状况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也体现了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对这些地质遗产地,政府是否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
10月25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树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觉得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增加,我相信像这样的一些地方,尤其是跟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相关,以及具有重要的科普意义、教育意义的场所,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加以保护,对并对这些地区给予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支持。我相信国家也会这么做。”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迹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建平教授透露,中国实际上申报了14个,本次入选7个;以后还会遴选,国际地科联计划每年公布一批。
张建平表示,这些地质遗产地和相关科普活动,将加深人们对地球科学的认识,会让更多人理解地球来之不易。地球经历了很多的重大地质事件,而这些事件可能会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如全球气候变暖等,有很好的借鉴,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肯定可以了解其中的更多奥秘。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它们的保护意义非常大,对提升国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都有帮助。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于1961年成立,目前入会的国家和地区达121个,代表着全球数百万名地质工作者,是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地球科学团体。
2022年初,国际地质遗迹委员会向各成员国发布“遴选首批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的通告,并在全球范围内选定地质遗迹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和遴选工作组,对56个国家申报的181个候选地进行综合评定,投票产生了首批9个地球科学领域的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并编辑出版成书。
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倡议下,自2022年开始,每年的10月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设定为“国际地质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 Geodiversity Day),帮助全球公众了解地球科学、深入认识自然、文化和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球首批100个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名录(001-100):
其中,珠峰奥陶纪岩石的编号是017;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的编号是018;
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的编号是026;
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的编号是047;
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的编号是072;
云南石林喀斯特的编号是080;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的编号是094。
《全球首批100个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书籍目录 图片来自IUGS
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中国首批入选地名单:
1、珠峰奥陶纪岩石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尼泊尔边界上。它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通常被称为“世界屋脊”或“第三极”。当地独特的生态系统记录着地球上最著名的构造带演变的证据。
大约5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向亚洲大陆漂移并与之碰撞,构成了5亿年来地球最重要的造山运动之一。青藏高原剧烈抬升,形成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也造就了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的山顶是由约4.6亿年前(奥陶纪)的石灰岩构成,形成于温暖的浅水海洋中。这些岩石中含有海洋动物的化石,如腕足动物、牙形类和棘皮动物海百合类,代表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时期的热带海洋生物,现今大多已经灭绝或很少。这些形成于古特提斯洋的岩石,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相撞时,被推挤和抬升到现在的位置。
珠穆朗玛峰山顶的奥陶纪岩石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团队在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和采样后确定的。而今,相关研究仍然在继续进行,希望能还原出这一地壳标志性部分的地质历史。
首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珠峰奥陶纪岩石 图片来自IUGS
2、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与“金钉子”剖面
地质历史曾经发生了多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重大生物事件发生?地球生物多样性在大灭绝后如何复苏?这是目前广大科学界、各国政府和广大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这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机制对于评估当今地球生态系统面临的现状以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金钉子”剖面(以下简称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由于含有两颗经过国际地科联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批准的“金钉子”――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和长兴阶底界“金钉子”,以及该剖面完整记录了2.52亿年前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而闻名于世。这次生物灭绝事件导致当时海洋和陆地中80%以上的生物物种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为如何认识和保护当今地球的生物与环境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借鉴。
首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与“金钉子”剖面 图片来自IUGS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地层连续,跨越古-中生代界线,含有非常丰富的牙形类、菊石、䗴类、放射虫、介形类、腕足动物和鱼类等十多个门类化石300余种,除化石研究外,世界各国科学家对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在生物地层、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同位素年龄、旋回地层和化学地层等方面都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的生物大灭绝、“金钉子”时间标尺和环境变化过程等成果令世界关注。
根据统计,有关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研究的成果发表在两种世界知名杂志Science和Nature上的文章就有12篇,另有近200篇(部)论著发表,我国学者杨遵仪、赵金科、盛金章、殷鸿福、金玉、沈树忠、谢树成等院士及团队为此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谓是世界上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层剖面。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还见证了近20年国际同位素测年技术和精度的发展历程,为推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有关生物大灭绝事件的研究和国际地质年代表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的早期工作在推动长兴县提前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金钉子”剖面批准以后,成为国家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在原国土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和浙江省国土厅、浙江省林业局的支持和关心下,经过长兴县地方政府近20年的建设,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目前已经拥有核心保护区和“金钉子”博物馆等设施。国际地科联国际地层委员会对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出色的保护举措大加赞赏,并多次在大会上表示,希望世界各国以此为标杆保护所有批准的“金钉子”剖面。浙江长兴煤山剖面、“金钉子”保护区和博物馆已经成为集研究、科普和学生实习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3、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
1984年,澄江动物群首先发现于澄江帽天山,距云南省昆明市56公里,距玉溪市87公里。
距今约5.2亿年的寒武纪澄江化石群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化石宝库,化石丰富且保存精美,生动再现当时海洋生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充分显示出寒武纪早期生物多样性。它代表了现代生物多样性的起点,将绝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演化历史追溯到寒武纪早期,为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是“世界古生物圣地”“永远的科学大厦”,为早期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领域。
首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 图片来自IUGS
澄江动物化石不仅保存了外壳和矿化的骨骼,而且保存了生物的软体器官和组织轮廓,如动物的肠、胃、口等进食和消化器官,运动器官腿肢和肌肉组织,以及神经和腺体等化石构造,同时也保存动物行为、生态和群落信息。经过30多年的连续发掘和研究,到目前为止,澄江动物群已经发现包括原始脊椎动物在内的300余种类,归属于20多个门一级的动物类型。澄江动物群不仅表现出动物身体结构的复杂多样,同时也体现了动物生态功能的分化和多样,建立起了由“金字塔”型食物链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而澄江动物群作为一个整体,则向我们展示了以后生动物为主导的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形成,是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实例。系列性成果得到国际权威期刊《Nature》《Science》《PNAS》、美国《Science News》、法国《研究》、英国皇家学会《促进科学进步年评》等杂志广泛的肯定性专题评述,并相继列入英、美、德、日、法等国的大学教材、百科全书、引起国际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
以澄江帽天山为中心的重要化石产地,2001年成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12年澄江化石地帽天山及周边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帽天山作为澄江动物群的首发点和人类的自然遗产,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是向公众展示澄江动物群重大科学意义、普及和宣传生物进化的科学前沿阵地,已经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向往的科学圣地,吸引大量国内外观众参观访问。
4、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
香港地质公园(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西贡火山岩园区的早白垩世流纹质火山岩柱群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
首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 图片来自IUGS
香港是一个著名的国际大都会和金融中心,在高度发展的同时,香港也拥有完善的自然保育政策,保护了大部分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地质遗产。在仅有的约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香港有多达40%的土地被划作保护区,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香港地质公园)就位于其中。
香港粮船湾花山海岸,一望无际的海岸布满整齐排列的岩柱。
这些火山岩柱群源自约一亿四千万年前该地区的火山活动。当时剧烈的地壳活动导致香港东南面形成一座超级火山。经过前后长达300万年的猛烈喷发后,火山最终崩塌,形成直径约20公里的破火山口。大量火山物质在破火山口内堆积并冷却。由于冷却环境稳定及火山物质均匀一致,火山物质能够随着冷却、体积收缩,表面首先形成规整的六角网络状裂隙,并随着冷却方向下延伸,最终将庞大的火山物质分割成数百万条岩柱。
香港万宜水库东坝, 受地质运动影响弯曲变形的岩柱,中间还有一道后期侵入的玄武岩质岩墙。
纵观世界各地的六角形火山岩柱大多属二氧化硅含量较低的深灰色基性玄武岩,只有香港地质公园的岩柱罕有地由富含二氧化硅的酸性流纹质火山岩形成,分布在西贡粮船湾、蛭髦蕖⒌踔又蕖⑽透兹旱杭肮奕旱旱仍100平方公里海陆区域。这些岩柱的直径平均为1.2米,最粗达3米,现存总厚度估计达400米,露出地表的高度达100米。加上这些岩柱大多分布在西贡地区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上,海岸侵蚀使得这些岩柱清晰敞露,结合丰富的海蚀地貌景观,构成全球罕见的地质奇观。
5、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广布雪山、冻土,植被多为天然草原。喜马拉雅山脉是青藏高原的南部边界,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300千米,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是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造山带。其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主峰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
首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 图片来自IUGS
绒布峡谷位于珠穆朗玛峰北坡,上游是绒布冰川谷,长度约20公里,发育珠峰地区最大的冰川和冰塔林。
下游汇为绒布河谷,在绒布寺附近为南北走向,长度也约为20公里,然后转为东西向,汇入扎嘎曲,最终流入恒河。
20世纪80年代喜马拉雅山藏南拆离系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模型,极大地提高了对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变质演化的认识。
绒布峡谷是藏南拆离系发育的典型地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在这个位置藏南拆离系滑脱构造结构得到了详细描述和研究。珠峰及绒布峡谷在岩石上具有3层结构,中部是黄色的低角度韧性滑脱断层,上部是灰色脆性的珠峰灰岩,下部黑色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喜马拉雅造山带深处的变质岩也是由于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的伸展位移而被出露地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喜马拉雅地区同碰撞伸展构造的发现对板块构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是一组平行造山带的低角度正断层性质的韧性剪切带,沿着喜马拉雅的整个走向长度(约2000公里)进行延伸。出露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构造是地球上最高的断层。沿着绒布峡谷,这个滑脱构造体系很容易到达,而且很好地出露在了外面。研究证明,藏南绒布峡谷韧性剪切滑脱构造体系主要为伸展特征,顺该断层珠峰顶部灰岩向北滑动。
在过去的35年里,因其对理解喜马拉雅构造演化的重要意义,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得到了大量详细研究,为揭示复杂造山带的结构与形成过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6、石林喀斯特
石林喀斯特位于中国西南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600米-2203米,面积350平方公里。石林以其高大、密集的石灰岩石柱呈森林状分布而得名,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保存和展示了最好的剑状喀斯特(石林)地貌,是世界上该类喀斯特的最好样板,该地质遗产地是“石林”术语的发源地。
首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石林喀斯特 图片来自IUGS
石林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2.7亿年前的二叠纪,石林地区为海洋环境,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层石灰岩;2.6亿年前,地壳运动使石林地区抬升成为陆地,石灰岩受到挤压,产生破裂。抬升成为陆地的同时,石灰岩中发育了最早期的石林;2.5亿年前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将早期的石林覆盖于火山岩(玄武岩)之下;经过近2亿年的覆盖,约6千5百万年前,火山岩大部分被剥蚀,早期石林再次露出地表;5千万年至2千万年前,地壳抬升使石林地区大部分成为湖泊,部分石林再次被湖泊沉积物覆盖;2千万年来,古湖消失,石林地区逐渐向高原盆地演化,同时发育了最新一期的石林。石林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的石林构成了独特的“世代”历史,以此展示了特殊地区的地球演化进程,时间跨度达250Ma(百万年),世界罕见。
石林喀斯特代表了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石林)之一。独特的地质演化使得石林的形态丰富多样,除了典型的剑状、柱状、蘑菇状、塔状石林,还有许多难以归类的不规则状石林,公园几乎汇集了世界上所有类似的石林地貌形态,因而被誉为“石林喀斯特博物馆”。
除了石林地貌,该地质遗产地还发育了漏斗、石芽、暗河、湖泊、溶丘、溶洞、洼地、天生桥、瀑布等其它喀斯特地貌,从地上到地下构成了一幅喀斯特全景图。
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石林地区活动,数千年前石林地区散落的氏族部落便是现今石林彝族的祖先。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当地彝族人形成了与石林景观密切联系的民族文化,建筑、服饰、刺绣、节庆、崖画等无不反映了彝族与石林的历史渊源。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歌舞电影《阿诗玛》、热烈欢快的火把节、深情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早已广为人知。
凭借重要的地质科学意义和独特的地质景观,石林于2004年2月13日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因为突出的美学、科学价值,石林于2007年6月27日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地一直重视科研科普,多年来,开展了各类研究并出版了许多著作,在传播地学知识、提高大众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
位于内蒙古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的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入选首批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100个世界遗产地名录。
巴丹吉林沙漠面积约4.9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沙漠、亚洲内陆(也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拥有世界罕见且独特的沙漠与湖泊系统。必鲁特高大沙山及其周围的湖泊是这一系统的典型代表。
首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 图片来自IUGS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亚洲夏季风带和西风带的过渡区,位于雅布赖断层的西部。该沙漠底部的年龄距今大约110万年。其腹地分布有多座巨型沙山,且许多沙山高300多米。最高大的必鲁特峰是一座复合横向沙山,海拔高1611.009米,相对高差近500米,是世界上相对高度最高的沙山,被称为沙漠中的珠穆朗玛峰。除了高大沙山,该沙漠中还分布有140多个湖泊。
气候变化及构造演化对巴丹吉林沙漠独特湖泊系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其整个体系的形成,或是其状态的维持。
从距今62―56万年前的温暖期(深海氧同位素15阶段),大量湖泊开始在沙漠中形成。来自湖盆的沙子不断向沙山上迁移和堆积,抬升了雅布赖山脉成为了地形屏障,通过对气候、风和水循环的影响,促使沙山的固定、复活和最终形成。新近研究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高大沙山正变得越来越高和陡峭。
巴丹吉林的科学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20世纪60年代就有科研人员开始对巴丹吉林沙漠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已经发表了150多篇科学论文。该遗产地自2009年以来,因阿拉善沙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而得到了良好的管理和保护。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西风季风过渡带,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第四纪末期气候变化以及风力地貌、干旱区水资源的理想区域。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沙漠湖泊系统和世界上最高的沙山是亚洲内陆干旱的产物,它们直接、客观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这对于研究风沙防治等民生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原标题:全球首批百个地质遗产地名录公布:中国长兴“金钉子”等七地入选)
相关:青藏高原新入选全球地质遗产地名录解读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科学报(韩扬眉 刘晓倩):北京时间2022年10月26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在西班牙公布了全球第一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青藏高原“绒布峡谷藏南拆离系”“珠峰奥陶纪岩石》(中国/尼泊尔)”等7个中国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
“绒布峡谷藏南拆离系”和“珠峰奥陶纪岩石”紧密相伴,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持续在此区域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原面上广布雪山、冻土,植被多为天然草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以3000米等高线计算,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是全球最独特、最重要的地质-地理-资源-生态单元之一。喜马拉雅山脉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300千米,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喜马拉雅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大约在6500万年前,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从海底隆升到世界的屋脊。
珠峰奥陶纪岩石位于珠穆朗玛峰的山顶,是由约4.6亿年前(奥陶纪)的石灰岩构成,形成于温暖的浅水海洋中。这些岩石中含有海洋动物的化石,如腕足动物,牙形类和棘皮动物海百合类。珠穆朗玛峰山顶的奥陶纪岩石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团队在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和采样后确定的。
绒布峡谷位于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峡谷上游是绒布冰川谷,长度约20km,发育了珠峰地区最大的冰川和冰塔林。下游汇为绒布河谷,在绒布寺附近为南北走向,长度也约为20km,然后转为东西向,汇入扎嘎曲,最终流入恒河。
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一种低角度的正断层,把它称为藏南拆离系,它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模型,极大地提高了对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变质演化的认识。
绒布峡谷是藏南拆离系发育的典型地区,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绒布峡谷,藏南拆离系滑脱构造结构(断层上下盘之间的滑动带)得到了详细描述和研究:珠峰及绒布峡谷在岩石上具有3层结构,中部是黄色的低角度韧性滑脱断层,上部是灰色脆性的珠峰灰岩,下部黑色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喜马拉雅造山带深处的变质岩也是由于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的伸展位移而被出露地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喜马拉雅地区碰撞伸展构造的发现对板块构造产生了深远影响。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是一组平行造山带的低角度正断层性质的韧性剪切带,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走向(长度约2000公里)延申。这个出露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构造是地球上最高的断层。沿着绒布峡谷,这个滑脱构造体系很容易到达,而且很好地出露在了外面。研究证明,藏南绒布峡谷韧性剪切滑脱构造体系主要为伸展特征,顺着该断层的方向,珠峰顶部灰岩向北滑动。
在过去的35年里,因其对理解喜马拉雅构造演化的重要意义,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得到了大量详细研究,为揭示复杂造山带的结构与形成过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介绍,除此之外,入选的还有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世界地质公园《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云南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地质公园《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绒布峡谷藏南拆离系》。
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是拥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地质过程的关键区域,可作为全球对比标准,或在地球科学发展历史中意义非凡的地点,代表该地质遗产地具有国际最高地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并得到有效保护。从入选的名单来看,涵盖了全球大量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等著名区域,如美国黄石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米兰科维奇不整合面、德国索伦霍芬化石库、非洲坦桑尼亚早期人类遗址等。
相关: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浙江这颗“金钉子”亮在哪里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浙江新闻客户端(撰稿:黄宏 叶诗蕾):10月26日,又有好消息传来: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在西班牙公布了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我国7个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浙江长兴“金钉子”入选!
对这件事,怎么看?
先来看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是个什么组织。
相关资料显示:它1961年3月在巴黎成立,秘书处设在挪威。这个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和鼓励地质科学的研究,加强地质科学及有关学科研究的国际合作,为地质科学方面的国际合作研究提供便利。
目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共有入会组织115个,代表着全球约40万名地质科学家,是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科学团体之一。
这个组织公布的名录,是有相当权威性的。
再来看这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有哪些遗产地入选?
先来看国外。
像这次入选名录的,有美国的黄石公园。
黄石公园确实非常有特色:它是北美最大且仍处于活跃状态的超级火山,在过去两百万年中它曾数次以巨大的力量爆发,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之一。在这个公园中,有超过10000个温泉和300多个间歇泉。
德国的有索伦霍芬化石库。
“始祖鸟”这个名词,很多人应该知道,因为它上过教科书。最早的始祖鸟化石,就是在这个化石库里发现的,当时就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极大注意和兴趣。但这地方不止发现始祖鸟这么简单,当地非常细致的板状石灰岩非常适合保存化石,除始祖鸟外,还保存了大批侏罗纪晚期生物群化石。
再来看国内。
这次我国入选的7个地质遗产地,除了长兴“金钉子”外,还有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云南石林喀斯特、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还有珠峰奥陶纪岩石。
这些地方都是很有特色和代表性的。
珠穆朗玛峰,我们都知道:它是地球最高峰,但它的山顶是由4.6 亿年前奥陶纪的石灰岩构成,是在温暖的浅水海洋中形成的,含有海洋动物的化石。地球最高峰的岩石中,竟含有海洋生物化石,因此珠峰奥陶纪岩石很能让人有“沧海桑田”之感。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高大沙山和湖泊,也挺有意思的:这片沙漠中,最高大的必鲁图峰海拔高约 1611 米,相对高差近 500 米,为世界沙山之最,但同时在这片沙海中,竟然还分布着140 多个湖泊。
像云南石林、云南澄江这些地名,更是频繁出现在科普类书籍或者纪录片中。
从这里也能看出:能进入这全球首批名录,凭的都是“硬功夫”,“实力”都是世界级的。
那么浙江长兴“金钉子”凭什么入选呢?
“金钉子”只是简称,它入名录的全称是:“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与‘金钉子’剖面”。
那么,什么是“金钉子”呢?
它源于一段历史:1869年5月10日,美国太平洋铁路完工。
这条铁路长1776英里,横穿美洲大陆,是当时的工程奇迹。为纪念这事,当时专门用18k黄金,做了根钉子,作为这条铁路的最后一根钉子打入,也由此宣告整条铁路完工。
后来,“金钉子”这个概念,就被地质学界借用了,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和打入铁路的那根“金钉子”类似,都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所以就用“金钉子”来指代前者。
长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在当地煤山的同一剖面,居然含有两颗“金钉子”: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长兴阶底界,而且还都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批准过。
地质年代单位,是按宙、代、纪、世、期来划分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显生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界之下则是纪,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三叠纪则是中生代的最早一个纪。
因此煤山这个“金钉子”既是二叠纪和三叠纪界线,又是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间的标志,因此成为地质历史上三个最大断代“金钉子”之一。
长兴“金钉子”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记录了地球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生物大灭绝:2.52亿年前,火山喷发,地动山摇,整个地球哀鸿遍野,约6万年内,地球约9成的生物遭受灭顶之灾。
当时的长兴,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叫作“古特提斯洋”。因为长兴的环境独特,当时大批死亡的生物得以保存下来,留下了菊石、鹦鹉螺、腕足类、牙形刺等十多个门类化石,为这场灭绝留下了最好的记录,也为现在的人们揪出当年那场生物大灭绝的“真凶”,保留了相当多的线索。
浙江人杰地灵,不但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色,就连大自然,也早早地为浙江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
相关:我国7个遗产地入选首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为何是它们?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新京报(记者 张璐):10月26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公布,其中涵盖了全球大量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等著名区域中重要的地质遗迹,如美国黄石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等。
新京报记者获悉,中国是入选地质遗产地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7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分别是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剖面,世界地质公园――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云南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地质公园――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和珠峰奥陶纪岩石(中国/尼泊尔)。
这些遗产地有何特点?又有哪些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注1
珠峰奥陶纪岩石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尼泊尔边界上。它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通常被称为“世界屋脊”或“第三极”。喜马拉雅高原上有着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也记录着地球上最著名的构造带演变。大约5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向亚洲大陆漂移并与之碰撞,构成了5亿年来地球最重要的造山运动之一。青藏高原剧烈抬升,形成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也造就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的山顶是由约4.6亿年前(奥陶纪)的石灰岩构成,形成于温暖的浅水海洋中。这些岩石中含有海洋动物的化石,如腕足动物,牙形类和棘皮动物海百合类,代表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时期的热带海洋生物,现今大多已经灭绝或很少。这些形成于古特提斯洋的岩石,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相撞时,被推挤和抬升到现在的位置。
珠穆朗玛峰山顶的奥陶纪岩石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团队在该地区进行了详细测绘和采样后确定的。而今,相关研究仍然在继续进行,希望能还原出这一地壳标志性部分的地质历史。
关注2
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剖面
地质历史曾经发生了多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是什么导致这些重大生物事件发生?地球生物多样性在大灭绝后如何复苏?研究这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机制对于评估当今地球生态系统面临的现状以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金钉子”剖面(以下简称煤山剖面)以含有两颗经过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批准的“金钉子”(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和长兴阶底界“金钉子”),以及完整记录了2.52亿年前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而闻名于世,这次生物灭绝事件导致当时海洋和陆地中80%以上的生物物种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为如何认识和保护当今地球的生物与环境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借鉴。
煤山剖面地层连续,跨越古-中生代界线,含有非常丰富的牙形类、菊石、䗴类、放射虫、介形类、腕足动物和鱼类等十多个门类化石300余种,除化石研究外,世界各国科学家对煤山剖面在生物地层、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同位素年龄、旋回地层和化学地层等方面都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的生物大灭绝、“金钉子”时间标尺和环境变化过程等成果令世界关注。
根据统计,有关长兴煤山剖面研究的成果发表在两种世界知名杂志Science和Nature上的文章有12篇,另有近200篇(部)论著发表,我国学者为此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谓是世界上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层剖面。
煤山剖面还见证了近20年国际同位素测年技术和精度的发展历程,为推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有关生物大灭绝事件的研究和国际地质年代表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煤山剖面的早期工作在推动长兴县提前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金钉子”剖面批准以后,成为国家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煤山剖面目前已经拥有核心保护区和“金钉子”博物馆等设施。国际地层委员会对煤山剖面出色的保护举措大加赞赏,并在多次大会上表示,希望世界各国以此为标杆保护所有批准的“金钉子”剖面。煤山剖面、“金钉子”保护区和博物馆已经成为集研究、科普和学生实习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关注3
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
距今约5.2亿年的寒武纪澄江化石群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化石宝库,化石丰富且保存精美,生动再现当时海洋生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充分显示出寒武纪早期生物多样性,它代表了现代生物多样性的起点,将绝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演化历史追溯到寒武纪早期,为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是“世界古生物圣地”,“永远的科学大厦”,为早期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领域。
澄江动物化石不仅保存了外壳和矿化的骨骼,生物的软体器官和组织轮廓,如动物的肠、胃、口等进食和消化器官,运动器官腿肢和肌肉组织,以及神经和腺体等化石构造,同时也保存了动物行为、生态和群落信息。
经过30多年的连续发掘和研究,到目前为止,澄江动物群已经发现包括原始脊椎动物在内的300余种类,归属于20多个门一级的动物类型。澄江动物群不仅表现出动物身体结构的复杂多样,同时也体现了动物生态功能的分化和多样,建立起了由“金字塔”型食物链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澄江动物群作为一个整体,向我们展示了以后生动物为主导的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形成,是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实例。
1984年,澄江动物群首先发现于澄江帽天山,距昆明市56公里,距玉溪市87公里。以澄江帽天山为中心的重要化石产地,2001年成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12年澄江化石地帽天山及周边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帽天山作为澄江动物群的首发点和人类的自然遗产,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是向公众展示澄江动物群重大科学意义、普及和宣传生物进化的科学前沿阵地。
关注4
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
香港地质公园西贡火山岩园区的早白垩世流纹质火山岩柱群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这些火山岩柱群源自约一亿四千万年前该地区的火山活动。当时剧烈的地壳活动导致香港东南面形成一座超级火山。经过前后长达300万年的猛烈喷发后,火山最终崩塌,形成直径约20公里的破火山口,大量火山物质在破火山口内堆积并冷却。由于冷却环境稳定及火山物质均匀一致,过程中火山物质能够随着冷却体积收缩,导致表面首先形成规整的六角网络状裂隙,并随着冷却方向下延伸,最终将庞大的火山物质分割成数百万条岩柱。
纵观世界各地的六角形火山岩柱,大多属二氧化硅含量较低的深灰色基性玄武岩,唯有香港地质公园的岩柱罕有地由富含二氧化硅的酸性流纹质火山岩形成,分布在西贡粮船湾、蛭髦蕖⒌踔又蕖⑽透兹旱杭肮奕旱旱仍100平方公里海陆区域。这些岩柱的直径平均为1.2米,最粗达3米,现存总厚度估计达400米,露出地表的高度达100米。加上这些岩柱大多分布在西贡地区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上,海岸侵蚀使得这些岩柱清晰敞露,并结合了丰富的海蚀地貌景观,构成全球罕见的地质奇观。
关注5
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
绒布峡谷位于珠穆朗玛峰北坡,上游是绒布冰川谷,长度约20公里,发育珠峰地区最大的冰川和冰塔林。下游汇为绒布河谷,在绒布寺附近为南北走向,长度也约为20公里,然后转为东西向,汇入扎嘎曲,最终流入恒河。20世纪80年代,喜马拉雅山藏南拆离系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模型,极大地提高了对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变质演化的认识。
绒布峡谷是藏南拆离系发育的典型地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在这个位置,藏南拆离系滑脱构造结构得到了详细描述和研究,珠峰及绒布峡谷在岩石上具有3层结构,中部是黄色的低角度韧性滑脱断层,上部是灰色脆性的珠峰灰岩,下部是黑色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喜马拉雅造山带深处的变质岩也是由于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的伸展位移而被出露地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喜马拉雅地区同碰撞伸展构造的发现对板块构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是一组平行造山带的低角度正断层性质的韧性剪切带,沿着喜马拉雅的整个走向长度(约2000公里)进行延伸。出露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构造是地球上最高的断层。沿着绒布峡谷,这个滑脱构造体系很容易到达,而且很好地出露在了外面。研究证明藏南绒布峡谷韧性剪切滑脱构造体系主要为伸展特征,顺该断层珠峰顶部灰岩向北滑动。
在过去的35年里,因其对理解喜马拉雅构造演化的重要意义,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得到了大量详细研究,为揭示复杂造山带的结构与形成过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注6
石林喀斯特
石林喀斯特位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600米-2203米,面积350平方公里。石林以其高大、密集的石灰岩石柱呈森林状分布而得名,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保存和展示了最好的剑状喀斯特(石林)地貌,是世界上该类喀斯特的最好样板,该地质遗产地是“石林”术语的发源地。
石林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2.7亿年前的二叠纪,石林地区为海洋环境,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层石灰岩;2.6亿年前,地壳运动使石林地区抬升成为陆地,石灰岩受到挤压,产生破裂。抬升成为陆地的同时,石灰岩中发育了最早期的石林。2.5亿年前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将早期的石林覆盖于火山岩(玄武岩)之下;经过近2亿年的覆盖,约6千5百万年前,火山岩大部分被剥蚀,早期石林再次露出地表;5千万年至2千万年前,地壳抬升使石林地区大部分成为湖泊,部分石林再次被湖泊沉积物覆盖;2千万年来,古湖消失,石林地区逐渐向高原盆地演化,同时发育了最新一期的石林。
石林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的石林构成了独特的“世代”历史,以此展示了特殊地区的地球演化进程,时间跨度达250Ma(Ma百万年),世界罕见。
石林喀斯特代表了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石林)之一。独特的地质演化使得石林的形态丰富多样,除了典型的剑状、柱状、蘑菇状、塔状石林,还有许多难以归类的不规则状石林,公园几乎汇集了世界上所有类似的石林地貌形态,因而被誉为“石林喀斯特博物馆”。除了石林地貌,该地质遗产地还发育了漏斗、石芽、暗河、湖泊、溶丘、溶洞、洼地、天生桥、瀑布等其他喀斯特地貌,从地上到地下构成了一幅喀斯特全景图。
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石林地区活动,数千年前石林地区散落的氏族部落便是现今石林彝族的祖先。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当地彝族人形成了与石林景观密切联系的民族文化,建筑、服饰、刺绣、节庆、崖画等无不反映了彝族与石林的历史渊源。
关注7
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
巴丹吉林沙漠面积约4.9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沙漠,亚洲内陆(也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拥有世界罕见且独特的沙漠与湖泊系统。必鲁特高大沙山及其周围的湖泊是这一系统的典型代表。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亚洲夏季风带和西风带的过渡区,雅布赖断层的西部。巴丹吉林沙漠底部的年龄距今大约110万年。在其腹地,分布有多座巨型沙山,且许多沙山高300多米,其中最高大的必鲁特峰是一座复合横向沙山,海拔高1611.009米,相对高差近500米,是世界上相对高度最高的沙山,被称为沙漠中的珠穆朗玛峰。除了高大沙山,还有140多个湖泊分布沙漠之中。
气候变化及构造演化对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湖泊系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无论是整个体系的形成,或者是其状态的维持。从距今62万-56万年前的温暖期(深海氧同位素15阶段),大量湖泊开始在沙漠中形成。来自湖盆的沙子不断向沙山上迁移和堆积,抬升雅布赖山脉成为了地形屏障,通过对气候、风和水循环的影响,促使沙山的固定、复活和最终形成。新近研究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高大沙山正变得越来越高和陡峭。
巴丹吉林的科学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20世纪60年代就有科研人员开始了对巴丹吉林沙漠的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已经发表了150多篇科学论文。该遗产地自2009年以来,因阿拉善沙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而得到了良好的管理和保护。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西风季风过渡带,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第四纪末期气候变化以及风力地貌、干旱区水资源的理想区域。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沙漠湖泊系统和世界上最高的沙山是亚洲内陆干旱的产物,它们直接、客观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和过程。这对于研究风沙防治等民生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首批100个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公布,我国7个遗产地入选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新京报(记者 张璐):10月26日上午,在浙江长兴举办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新闻发布会上,100个地质遗产地正式公布,浙江长兴“金钉子”地质剖面等7个中国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
成功入选的7个中国地质遗产地是: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剖面,世界地质公园――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云南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地质公园――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和珠峰奥陶纪岩石(中国/尼泊尔)。
这些遗产地涵盖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地理学、地貌学等领域。中国是全世界第一批中获得地质遗产地最多的国家之一。
美国黄石公园、非洲坦桑尼亚早期人类遗址等入选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是国际著名的学术组织,目前入会的国家和地区达121个,是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地球科学团体。长期以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致力于推动地球科学研究,并将科学成果服务于国际社会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倡议下,自今年开始,每年的10月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为“国际地质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 Geodiversity Day),为全球公众了解地球科学,深入认识自然、文化和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0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重新组建了国际地质遗迹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Geoheritage),负责与地质遗迹相关的国际合作和研究。2021年,该委员会承担了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支持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731项目――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研究,组织全球相关领域专家成立工作组,制定了“国际地质遗产地定义和标准”,于2021年底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并公布。
2022年初,国际地质遗迹委员会向各成员国发布“遴选首批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的通告,并在全球21个国家中选定34位地质遗迹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和遴选工作组,对56个国家申报的181个候选地进行综合评定,投票产生了首批9个地球科学领域的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
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是拥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地质过程的关键区域,可作为全球对比标准,或在地球科学发展历史中意义非凡的地点,代表该地质遗产地具有国际最高地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并得到有效保护。从入选的名单来看,涵盖了全球大量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等著名区域中重要的地质遗迹,如美国黄石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米兰科维奇不整合面、德国索伦霍芬化石库、非洲坦桑尼亚早期人类遗址等。
我国入选遗产地保护状况良好,每年接纳大量参观考察
这次中国入选的7个地质遗产地,是我国地质遗迹的杰出代表,多数位于世界(国家)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和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其科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并且其优良的保护状况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遗迹资源,改革开放后,党和各级政府及学术机构积极推动地质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使得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快速发展,学术水平迅速提高,百余位中国的地质科学家担任了一百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领导职务,国际学术地位和竞争力大大提高。在加强我国地质科学研究的同时,大力提倡国际合作,鼓励科学家走出去,同时邀请国外科学家参与我国地质科学的研究,极大提高了我国地质遗产地的国际知名度。
另一方面,地质科学研究与矿产资源勘察、全民科学普及密不可分,此次获得首批国际地科联认证的7个地质遗产地,多数是我国以前已经认定的世界(国家)地质公园或地质遗迹保护区,每年接纳大量学生和旅游者参观考察,在宣传宜居地球和矿产资源形成、生命演化、人类起源等科学知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7个遗产地的入选也体现了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二十大提出的实现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相关:全球首批!中国7处入选,云南占据2席!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云上融媒新媒体中心:当地时间10月23日下午,全球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简称IUGS,国际地科联)在网络上公布了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的最终名录。这些地质遗产地分布在全球56个国家,其中,位于美洲34处,位于欧洲28处,位于非洲15处,位于亚洲-太平洋-中东地区一共23处。
云南有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石林喀斯特两处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中国是首批入选地质遗产地最多的国家之一。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简称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是拥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地质过程的关键区域,可作为全球对比标准,或在地球科学发展历史中意义非凡的地点,代表该地质遗产地具有国际最高地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并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7地入选全球首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
首批入选的7个中国地质遗产地分别是:珠峰奥陶纪岩石、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云南石林喀斯特、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它们分别属于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这些遗产地涵盖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地理学、地貌学等领域。
专家表示,中国本次入选的7个地质遗产地,是我国地质遗迹的杰出代表,多数位于世界(国家)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和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内,其科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并且其优良的保护状况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也体现了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一起来详细了解
云南入选的两处地质遗产地
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
1984年,澄江动物群首先发现于澄江帽天山,距云南省昆明市56公里,距玉溪市87公里。
距今约5.2亿年的寒武纪澄江化石群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化石宝库,化石丰富且保存精美,生动再现当时海洋生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充分显示出寒武纪早期生物多样性。它代表了现代生物多样性的起点,将绝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演化历史追溯到寒武纪早期,为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是“世界古生物圣地”“永远的科学大厦”,为早期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领域。
澄江动物化石不仅保存了外壳和矿化的骨骼,而且保存了生物的软体器官和组织轮廓,如动物的肠、胃、口等进食和消化器官,运动器官腿肢和肌肉组织,以及神经和腺体等化石构造,同时也保存动物行为、生态和群落信息。经过30多年的连续发掘和研究,到目前为止,澄江动物群已经发现包括原始脊椎动物在内的300余种类,归属于20多个门一级的动物类型。
澄江动物群不仅表现出动物身体结构的复杂多样,同时也体现了动物生态功能的分化和多样,建立起了由“金字塔”型食物链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而澄江动物群作为一个整体,则向我们展示了以后生动物为主导的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形成,是地球历史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实例。系列性成果得到国际权威期刊《Nature》《Science》《PNAS》、美国《Science News》、法国《研究》、英国皇家学会《促进科学进步年评》等杂志广泛的肯定性专题评述,并相继列入英、美、德、日、法等国的大学教材、百科全书、引起国际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
以澄江帽天山为中心的重要化石产地,2001年成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12年澄江化石地帽天山及周边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世界自然遗产。
澄江帽天山作为澄江动物群的首发点和人类的自然遗产,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是向公众展示澄江动物群重大科学意义、普及和宣传生物进化的科学前沿阵地,已经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向往的科学圣地,吸引大量国内外观众参观访问。
云南石林喀斯特
石林喀斯特位于中国西南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600米-2203米,面积350平方公里。石林以其高大、密集的石灰岩石柱呈森林状分布而得名,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保存和展示了最好的剑状喀斯特(石林)地貌,是世界上该类喀斯特的最好样板,该地质遗产地是“石林”术语的发源地。
石林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2.7亿年前的二叠纪,石林地区为海洋环境,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层石灰岩;2.6亿年前,地壳运动使石林地区抬升成为陆地,石灰岩受到挤压,产生破裂。抬升成为陆地的同时,石灰岩中发育了最早期的石林;2.5亿年前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将早期的石林覆盖于火山岩(玄武岩)之下;经过近2亿年的覆盖,约6千5百万年前,火山岩大部分被剥蚀,早期石林再次露出地表;5千万年至2千万年前,地壳抬升使石林地区大部分成为湖泊,部分石林再次被湖泊沉积物覆盖;2千万年来,古湖消失,石林地区逐渐向高原盆地演化,同时发育了最新一期的石林。石林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的石林构成了独特的“世代”历史,以此展示了特殊地区的地球演化进程,时间跨度达250Ma(百万年),世界罕见。
石林喀斯特代表了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石林)之一。独特的地质演化使得石林的形态丰富多样,除了典型的剑状、柱状、蘑菇状、塔状石林,还有许多难以归类的不规则状石林,公园几乎汇集了世界上所有类似的石林地貌形态,因而被誉为“石林喀斯特博物馆”。
除了石林地貌,该地质遗产地还发育了漏斗、石芽、暗河、湖泊、溶丘、溶洞、洼地、天生桥、瀑布等其它喀斯特地貌,从地上到地下构成了一幅喀斯特全景图。
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石林地区活动,数千年前石林地区散落的氏族部落便是现今石林彝族的祖先。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当地彝族人形成了与石林景观密切联系的民族文化,建筑、服饰、刺绣、节庆、崖画等无不反映了彝族与石林的历史渊源。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歌舞电影《阿诗玛》、热烈欢快的火把节、深情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早已广为人知。
凭借重要的地质科学意义和独特的地质景观,石林于2004年2月13日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因为突出的美学、科学价值,石林于2007年6月27日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关:云南两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全球地质遗产地名录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春城晚报(记者 李春丽 张勇):北京时间10月26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在西班牙公布全球第一批地质遗产地名录,7个中国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我国是本次评选中入选地质遗产地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了解,本次评选是为庆祝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成立60周年而举办,选出的100个地质遗产地由来自全球的36位选举委员对56个国家申报的181个候选地质遗产地进行综合评定选出,中国入选的首批7个地质遗产地,涵盖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地理湖泊、地貌学等科学领域,在研究矿产资源形成、生命演化、人类起源等科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
简介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发现了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一锤下去,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之门。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澄江生物群已发现了20多个门类、300余种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且80%属于新种,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澄江化石地无可比拟,在这里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为“从鱼到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保护有方:投资、整治、建馆……
为保护好澄江化石地,玉溪市、澄江市对帽天山周边价值约200亿元的14个磷矿采点全面关停,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开展生态修复、土地退耕、环境整治工作……2006年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经费1亿多元,对帽天山关停的8个磷矿采矿点进行了恢复治理,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加强遗产保护的力度,在省政府颁布的《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规定》基础上,2014年,澄江启动了澄江化石地立法保护工作,并于2017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近年来,澄江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保护要求,对澄江化石的保护范围进行有效规划,不断加快规划编制工作。
为集中展示澄江化石地的科研和保护利用成果,2014年2月,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开工建设。经过6年的努力,占地200亩、总投资6.3亿元、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8万平方米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建成了。2021年7月15日,在原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加挂云南省自然博物馆牌子。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从多角度、多层面诠释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地球生命演化历程,自2020年8月对公众开放以来,截至2022年10月,累计135万余人次进馆参观。
未来:将打造影响世界的博物馆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将打造成为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影响世界的博物馆,不断提升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围绕建设“三个国际城市”目标定位和“旅游强市”战略,依托“世界自然遗产”“生命起源地”“寒武纪”“生物多样性”等独特资源和主题特色,立足实际创新性、突破性地组织开展生命大爆发、大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特色文旅研学活动,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古生物研究胜地、科考体验和旅行研学胜地。
石林喀斯特
简介
喀斯特是一种林状喀斯特景观,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是“石林”术语的发源地。石林喀斯特是在地壳运动、构造裂隙、生物作用和土壤侵蚀作用配合下,碳酸盐岩被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各种石柱组合体,石柱表面溶蚀形态丰富,石柱形态多样、造型奇特,组合复杂,石柱拟人似物,形态万千,赋予丰富的人文和美学信息。石林喀斯特发育演化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复杂的古地理变迁、被玄武岩覆盖烘烤、湖盆沉积物埋藏及地壳抬升等共同影响。
发展有道:转型、融合、创新……
去年12月27日,石林风景名胜区迎来建园90周年。截至当时,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700万人次。以石林风景区为依托的石林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并成为石林县的主导产业。
石林县人民政府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县共有5A景区1个、4A景区2个、3A景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个,旅游休闲街区1个,形成一批省级旅游名镇、名村和精品民宿客栈。去年,石林县上榜“2021年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名单,“石林奇观・体验阿诗玛文化”之旅上榜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昆明市唯一入选线路,全县形成了以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各类旅游品牌聚集发展的态势。
石林县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先后颁布实施了《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等,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延续好做法,探寻新途径,以更高层次、更广角度、更优方式开展好对世界自然遗产云南石林的保护管理工作。全面推进旅游业与文化、农业、体育、大健康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喀斯特地质博物馆、冰雪海洋世界、非遗传承展示馆等为代表的研学旅游,以糯黑石头寨、长湖阿着底村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
未来:将继续做优做精旅游产业
石林县将继续做优做精旅游产业,打造一台阿诗玛演艺、拍摄一部阿诗玛电影、建设一批阿诗玛主题酒店、建设一个阿诗玛文旅小镇、开发一系列阿诗玛文创产品等“五大”阿诗玛文化品牌项目,策划打造石林民族团结火把节等“十大”重点文化节庆活动,有序推进石林阿诗玛文化旅游城、大叠水景区整体改造等片区文旅配套一期工程、长湖露营基地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推动石林县全域旅游“全域联动、全域出彩”,走好石林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
入选全球第一批地质遗产地名录的中国地质遗迹
1.珠峰奥陶纪岩石
2.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
3.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
4.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
5.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
6.云南石林喀斯特
7.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
暂无评论...